沙坡頭區常樂鎮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保護與修復綜合治理項目,通過實施對地形地貌重塑、覆土、植被恢復、養護等措施進行生態修復。
曾經的廢棄礦山,采坑瘡痍,地形受損,礦山地質環境及生態系統遭受重創。(資料照片)
歷史遺留礦山完成“變形”,再度萌發綠色生機。
沙坡頭區澀井溝歷史遺留礦山形成的巨坑已經被填平,大地“傷疤”得以修復。
如今,沙坡頭區常樂鎮倪灘村,檸條、水蓬、芨芨草等遍地都是,曾經的廢礦“涅槃重生”。
在沙坡頭區澀井溝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保護與修復綜合治理項目現場,工作人員正在為樹木澆水。
中衛市沙坡頭區聚焦生態環境修復治理,多措并舉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工作,讓廢棄礦山“披綠生金”。
近年來,中衛市牢固樹立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發展理念,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,以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。
國慶節前夕,在中衛市沙坡頭區常樂鎮粉石溝,大路街村“兩委”委員郭東山又一次來巡查。秋季的幾輪雨水讓周邊山頭上連片的草叢又綠了幾分,路邊野棗樹上的果子也更紅了。
郭東山巡查的粉石溝發源于香山北麓,是這片區域的山洪溝之一。這里之前是當地沙土采挖的主要區域,十多年來,這里的礦產企業的開發使得周遭環境逐漸惡劣。自2021年起,中衛市沙坡頭區嚴把礦山開采秩序,粉石溝剩余礦產企業中的大部分也因生產管理不規范被取締關停,這片廢棄礦山逐漸淪為附近群眾亂倒垃圾的場所。
“以前這里全是垃圾,每年村集體治理垃圾費用要花費5萬到6萬元。”郭東山說,2021年,粉石溝被列入中衛市自然資源局生態修復項目,逐漸開始改頭換面。粉石溝周邊的山坡經過坡角培土回填、削坡建臺降低高陡邊坡、場地平整回填采坑等一系列措施,再度萌發綠色生機。這片曾經遍布“瘡疤”的礦區,終于有了新模樣。
“對面這片是2021年的生態修復項目。”沙坡頭區自然資源局副局長烏清寶指著道路另一側的山坡說,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的效果會根據土壤條件有所不同。“像這片,上面的土層是從別處拉來的,明明是好土,但植被就是比其他地方稀疏。但這邊,不怎么好看的本地土層,反而植被長勢更好。”烏清寶說。
常樂鎮倪灘村是另一個治理點,綠意更盛。“開始恢復植被后,這里的草籽得一遍遍種。”項目三標施工方負責人艾紅文告訴記者,播撒草籽后,很多草籽會被雨水沖到坡下,所以坡底大多綠草茂密,但坡頂和斜坡仍是光禿禿的。為此,他們采取用點播機點播草籽的方式來提高成活率。“一個人在坡頂拽著繩子,另一個人拿著點播機往下踩著走,一下一下地把草籽點在斜坡上。”艾紅文說,有時候兩三個月不見草長出來,四五遍的點草工作幾乎是“家常便飯”。堅持總算有了成效。大半年過去,這片10萬多平方米的區域里,檸條、水蓬、芨芨草等遍地都是,曾經的廢礦“涅槃重生”。
從倪灘村出發向東北方向約半小時車程,來到鎮羅鎮工業園區附近的北山,烏瑪高速從這里橫貫而過。這里是澀井溝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保護與修復綜合治理項目現場,經過生態修復,蔥郁的植被取代了原先的遍地黃沙。
“這里的采石礦有十多年歷史,之前只要是刮風天,村里沙塵就特別厲害。”路過的鎮羅鎮李園村村民看著面前一列列樹木滿是感慨,“現在這里經過治理,讓村里環境也跟著變好了。”
對廢棄礦山實施生態修復,除了恢復當地環境,也是考慮到礦山開采是地質災害隱患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。“對這些廢棄礦山進行山體削坡、平整回填等措施,也是為了防范崩塌、泥石流這類的地質災害。”烏清寶說,自2021年以來,沙坡頭區累計恢復治理有主礦山86個,共計投入資金7676.08萬元,生態修復面積400余公頃,不僅改善了礦區周圍的生態環境,也讓當地群眾的財產和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。
2022年,沙坡頭區配合中衛市申請寧夏黃河上游風沙區(中衛)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,涉及轄區6個子項目,總投資達到2.3487億元,計劃在兩年內完成礦山生態修復面積1049.29公頃。(記者 李濤 張唯 王曉龍 馬賽爾 文/圖)